春风拂过学校的操场,樱花树抖落一片粉白色的雨。林小满蹲在园艺社的大棚里,指尖轻轻拨开泥土,嫩绿的豆苗刚刚冒出头,像婴儿攥紧的拳头。这是她成为社长的第一个春天,也是她与这片土地相遇的第三个年头。
【樱吹雪】
两年前的初春,林小满攥着园艺专业的录取通知书站在校门口。母亲病床前那句“学门养活自己的手艺”还在耳边打转,她却被漫天樱花迷了眼。粉白花瓣落在她洗得发白的帆布鞋上时,身后传来清脆的车铃声。
“同学,要搭顺风车吗?”穿工装裤的短发女孩单脚支地,三轮车后斗里堆着五颜六色的烘焙模具。后来她才知道,这是烹饪专业的苏雨晴,总爱把翻糖玫瑰插在扳手造型的发卡上——那是汽修社周远用报废零件给她打的生日礼物。
【破土】
实训基地的玻璃温室像座翡翠宫殿,林小满却在这里栽了跟头。她精心培育的蓝莓苗突然蔫黄,顾老师背着手站在苗床前,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温度计。“试试把营养液浓度调低15%,”老人指着窗外抽芽的柳树,“植物和人一样,春天长得猛,反而容易虚不受补。”
那晚她蹲在苗床边记录数据,苏雨晴突然抱着保温桶冲进来:“我妈炖的黄芪鸡汤!给草莓补补阳气!”周远跟在后面举着自制的补光灯,线路板上歪歪扭扭贴着“汽修社特供”的标签。灯光亮起的瞬间,林小满看见玻璃上映着三个晃动的影子,像三株并排生长的幼苗。
【倒春寒】
谁也没料到四月会有场冰雹。鸽子蛋大的冰粒砸穿大棚塑料膜时,林小满正带着社员抢收准备参赛的蓝莓苗。狂风卷着碎冰灌进来,她突然听见金属支架的吱呀声。
“抓紧!”周远的声音穿透雨幕。汽修社男生们扛着钢板冲进来,把摇摇欲坠的棚顶架成临时防弹盔甲。苏雨晴带着烹饪社女生抱来棉被裹住苗床,热腾腾的姜汤在保温桶里晃荡。顾老师举着探照灯指挥抢险,光束扫过少年们挂着冰碴的睫毛,像给这场春夜的战斗打上追光。
【共生】
全市职教技能大赛的展台上,蓝莓苗在金灿灿的补光灯下舒展叶片。林小满的展位旁,苏雨晴的“春日庭院”翻糖蛋糕正在融化——她故意把巧克力栅栏做成镂空造型,让汽修社提供的微型水车真正转动起来。“你们居然在蛋糕里装电机?”评委瞪大眼睛。周远挠着头傻笑:“我给水车装了太阳能芯片,不过放心,绝对食品级绝缘!”林小满趁机递上蓝莓:“这是用烹饪社的果渣堆肥种出来的。”三个展位间的空气忽然安静,接着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天他们捧回三张奖状,而顾老师悄悄拍下他们相视而笑的瞬间,照片后来挂在实训楼走廊,题着“产教融合示范组”。
【启程】
毕业典礼在紫藤花架下举行。林小满接过园林公司的聘书时,苏雨晴的面包房正在三个街区外试营业,橱窗里摆着齿轮造型的杏仁饼干;周远的朋友圈晒出汽车博物馆的修复项目,青铜马车轮轴上缠着几根草莓藤——那是林小满特意培育的观赏品种。
暮色渐浓,三人站在樱花道上碰杯,苏雨晴自酿的梅子酒盛在周远车削的不锈钢杯里。顾老师抱着新得的“优秀指导教师”奖杯路过,忽然指着苗圃喊:“快看!”
最后一缕夕阳下,当年抢救的蓝莓苗已长成灌木丛,青涩的果实间缠绕着烹饪社遗落的糖霜蝴蝶,汽修社的微型风车在晚风里转成金色光圈。林小满突然想起冰雹夜周远吼的那句“抓紧”,想起苏雨晴塞给她的暖手宝,想起顾老师说“教育就是等一株植物找到自己的季节”。
【新芽】
春天的校园永远年轻。当林小满以企业导师身份回到自己母校时,樱花道上奔跑着新的面孔:烹饪社的男孩正用3D食物打印机复制古建筑,汽修社的女生在调试新能源车充电桩,而园艺大棚里,学妹捧着全息投影仪向她请教:“学姐,怎么让虚拟植株和真实土壤互动?”
她走向熟悉的玻璃温室,看见顾老师白发间别着苏雨晴烤的樱花发卡,正给新生演示嫁接技术。“切口要斜,绑带要松紧适度,”老人的声音依旧清朗,“就像不同专业的火花碰撞,伤口愈合处,会长出意想不到的未来。”
窗外忽然传来欢呼,几个学生追着风筝跑过操场。那是一只机械骨架的燕子风筝,拖着烹饪社特制的彩虹米纸长尾,在春风里越飞越高,渐渐融入漫天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