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荧幕的光映在观众脸上,申公豹的台词如洪钟般响起:“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一旦形成谁也挪不走。”光影交织中,无数人在这话语中看见自己的灵魂。那座由成见、误会、执拗堆叠而成的高山,横亘在人心之中,使我们困于认知的囚笼,然而总有一线光明,引领我们走上移山之途。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偏见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过去,满载货物的马匹踏上青石路,商人风尘仆仆的穿梭于市场之间,但想要摆脱“无商不奸”的偏见,总是难以摆脱的。公众往往忽视了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南北沟通的能力,反而顽固地给这个群体贴上了贪婪的标签。在士农工商的等级序列中,商人始终处于较低的位置,这恰恰是根深蒂固的偏见所投下的阴影。
女性所面临的偏见特别沉重。在闺房之中,女性擅长刺绣和阅读;在家庭之外,她们同样展现出治理国家的才能。但是,旧有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却将众多聪明才智的女性束缚。李清照在她的诗词中发出抗议,黄道婆在纺织领域进行创新,她们都在努力推翻那座看不见的大山,却依旧难以摆脱“牝鸡司晨”的责难。这些偏见就像无形的锁链,将许多生动的生命囚禁在既定的框架之中,不允许反抗,不允许超越。
活在成见大山下的人,都在经历着灵魂的挣扎。那些选择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明明怀着对专业技能的向往,却总被贴上“学习不好才读中职”的标签。他们在训练车间挥洒汗水,在技能大赛中努力拼搏,但还是要面对“没有前途”的偏见。他们在偏见的阴影下奋力奔跑,试图证明自己,却发现这座山始终在他们面前,挡住了阳光,带来了寒意。
职业偏见的存在同样伤人。当年轻人选择成为一名环卫工人,亲友的叹息中隐含着“没出息”的轻视;当成绩优异的学生投身于基层工作时,外界充斥着“浪费人才”的质疑。人们习惯于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他人的选择,却忽略了每个职业背后的热爱与责任。就像山中的志愿教师一样,他们默默地播下希望的种子,但他们往往被偏见的重峦遮蔽了光芒,仅留下世俗评判的阴影。
然而,总有人毅然决然地成为移山者,用自己的行动冲破刻板印象的堆积如山。教育是第一缕曙光。当乡村教师走进每个孩子的家,用知识粉碎“读书没用”的谬论;当职业教育的倡导者四处走动,唤醒人们对技术工作价值的认识时,教育正在悄悄地重塑我们的观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以教育的火种,照亮了移山之路。
文化的力量同样在消融成见。纪录片《人生一串》将烧烤摊的烟火气带入高雅殿堂,打破了“市井美食难登台面”的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用双手复活古技艺,在精美作品面前打破“传统过时”的刻板印象。文化就像一阵春风,吹过刻板印象的山峰,融化坚硬的冰雪,让新的认知在这片土壤中萌芽生长。
个体的觉醒是移山的关键。那个不顾偏见成为工程师的女孩,用图纸和汗水证明了女性的力量;这位在偏见中坚持创作的年轻画家,用他的画笔描绘了一个超越先入之见的世界。他们是移山的战士,把自己当作凿子,把经验当锤子,在偏见的山峰表面凿出缺口。当越来越多的人觉醒,当越来越多的行动汇聚时,那座看似坚不可摧的大山,终将在不断的冲击中松动、崩塌。
站在时光的河岸回望,虽然千百年来,偏见之山仍未完全消散,但移山的努力从未停止过。从古至今,人类始终与内心的偏见进行着无情的斗争。我们或许无法让这座山瞬间消失,但每一次对偏见的深刻反思,每一次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每一次对多样性的真诚包容,都在促成了移山。当我们以理解为基石,以尊重为砖头,最终会在人们心中的田野中筑起一条宽阔的道路,以取代山峦叠嶶,让阳光照耀得无阻无阻。让每个灵魂都能自由而生机勃勃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