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年初看老版《三国演义》,看到“秋风五丈原”那集,当看到诸葛亮于瑟瑟秋风之中挥舞羽扇,凝望长安之时。我就在想,为何诸葛亮如此才能,却终究未能统一天下?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提升,我知道了,历史是有着他独特的遗憾的。而也正是他这种独特的历史遗憾造就了独特的遗憾之美。这种美或许就像残臂的维纳斯一样,多少人都想复原出他双臂完整的样子,可无论怎么样还原都比不上残臂的维纳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或许这就是残缺之美。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司马迁在《史记》的《刺客列传》中记载数场天下闻名的刺杀。然而司马迁估计也不会想到其中最为出名的却是一场失败的刺杀。“荆轲刺秦”,一场失败的刺杀,却是令后世许多人津津乐道。也许是人们看到了这其中的力量对比,一个是混迹于市井之间的匹夫而已,另一个却是手握天下权柄的帝王。力量对比何其悬殊。帝王一怒固然可以是流血漂橹,可是,十步之内,人可敌国。人们喜欢英雄,人们更喜欢纯粹的热血的反抗一切强大而又不公的故事。秦王宫里,图穷匕见之间,一介匹夫荆轲也差点改变了历史。诚然,我们都知道荆轲没有成功,他一个人也没有住挡住秦灭六国的滚滚铁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感谢太史公,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在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史诗中一个属于小人物的一个不完美刺杀的故事。
后来,在一个叫大泽乡的地方,陈胜吴广两个戍卒又率先起兵,他们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话语。是的,难道王侯将相就是天生的?难道小人物就不能做成大事业吗?陈胜、吴广带领几百个戍卒就几乎让秦国的关东之地烽烟四起。几乎一手拉开了秦国灭亡的序幕。当然这场戏的结局我们都知道。首义的陈胜、吴广却也没有成功,小人物逆袭的故事也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诸葛亮终究未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荆轲刺秦也未能阻止燕国灭亡,首义的陈胜吴广也未能一统河山。历史的遗憾何其多也,然而也正是这么多的遗憾,让我们见识到了许多英雄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