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农历正月初七,打春后第一天,也是“人日”(女娲造人的日子)的庆祝日。根据传统,这一天是人类的诞辰,寓意着重视生命与人性。古人在这天祭祀占卜,登高赋诗,我则打算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这一特殊日子——步行8华里去位于宿城三八河北岸,拂晓大道与宿永路交会处的宿州大运河遗址公园游玩。
我7:00从家里出发,慢跑20分钟到达拂晓大道,然后沿拂晓大道向南快走20分钟便抵达拂晓大道与西关大街交汇处的公园的东门。此时东曦既驾,万物生辉……
东门标志不是十分醒目,就是一块不是很大的石头刻着公园的名字。我最初以为这就是宿州城随处可见的普通的“口袋公园”,即使往里走了一段距离,我仍一度怀疑走错了地点,因为沿途除了植物景观,没见到什么特殊“景点”。直到看到一艘“停泊”在河岸边的“古船”,才确信这就是我要去的地方——宿州大运河遗址公园,而此处大概就是所谓的古渡码头。这艘仿古船和公园里的其他古典建筑一起充分展示了千年古运河的人文特色和民俗风情,体现了我们宿州市对古运河遗址的精心保护与传承,让厚重的运河文化在宿州绽放光彩。
我信步前行,不多时,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宽阔的广场呈现眼前。因时辰尚早,且春寒料峭,广场上游玩和晨练的人寥寥无几,在广场南边近水处矗立着一座石牌坊。走近牌坊,只见北面刻着“汴水徽韵”,南面刻着“此去淮南第一州”。其中“此去淮南第一州”是北宋词人苏轼《南乡子·宿州上元》中的一句词。这里的“淮南”并非现在的淮南市,而是指我们宿州市。
公元1085年,诗人苏轼来到宿州,访古揽胜、吟诗作画,并作了《南乡子·宿州上元》对其盛赞,主要描述他在这里过元宵节所见的繁华景象。一千多年前,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的凿通带“火”了宿州。至北宋时期,宿州舟楫云集、商贸繁华,一度成为通济渠沿线第二大城市,这才有了苏轼“此去淮南第一州”的高度赞美。如今,这句词依然是宿州市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而引用她做成牌坊,也给公园、给宿州增添了一分古韵。
站在牌坊处,向西南而望,只见一座拱桥凌空飞架于河道之上,宛若彩虹。这是以隋朝宿州汴水上架设的中国大运河上的第一座虹桥——宿州埇桥为原型而复建的当代宿州运河新八景中的“古运飞虹”。只是一千多年前是“垒土为埇,架木为桥”,现在是钢筋铁骨木板铺面。“埇桥”体态高大但不失绰约,站在桥端需仰视才能见其顶部,这也不难想象当年张择端为何以其为原型在《清明上河图》中绘制“虹桥”了。时值初春,桥面凝结厚厚的白霜,走起来有点打滑,我扶着栏杆,小心翼翼地拾级而上,回头看着后面留下的足印,此刻才真正体会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真的是精妙绝伦!
走下桥继续前行,突然前面传来一阵悦耳动听的“乐声”。循声望去,一座古韵悠长的轩敞大亭子映入眼帘——原来是“临水长亭”到了。走到亭子跟前,只见亭子前面的水池中有几眼泉水像趵突泉似的喷涌而出,然后沿着阶梯形的水池淙淙地流向河中,那美妙的流水声有如韶乐……好像在诉说着宿州往昔的故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沉浸在那份淡然与雅致之中。
再往西已无甚景致,便穿过节制闸来到河南岸。顺着河道向东前行,不多时出现一面古铜色的历史文化墙,其上镌刻着宿州大地上古代先贤的故事,其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因为今天还想借机实地探访2公里外的大运河宋代码头遗址,便没有去仔细欣赏古铜墙上的故事,就匆匆结束此次游玩,开启了下一段旅程……
大运河作为宿州的母亲河,她将会陪伴这里的人们,从灿烂的过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