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八月果香。八月是农村的一个大忙季节。伴着送爽的秋风,黄叶已完成使命,悠然飘落;各种水果业已成熟,金黄灿红,在枝头招摇,惹人心动。秋庄稼也渐趋成熟,在默默地等待收获。收获花生,就是一件既令人心喜又很繁忙的活。
花生原名落花生,又名长生果,泥豆,蔷薇科植物,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高。落花生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来象征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一文中,父亲要孩子们做像花生那样默默奉献的人。
春节过后,春耕和春播还没开始,闲着无事,人们把留做种粮的带壳的花生拿出来,趁着空,一家老少齐动手,把花生的壳剥掉。这也是孩子们快乐的时候,在剥花生时,可以趁大人不注意偷嚼几粒花生米,好吃着呢。剥一会还好,时间稍长,大拇指和食指发酸,发疼,这时小孩就连再好吃的花生米也不顾了,不动声色地离开了。
种花生的时候,种子经常会拌上农药,防止田鼠土蚕偷吃。
几场春雨过后,花生的叶子绿得逼人的眼,那绿叶绒绒的,像羽毛、像鸡蛋、像椭圆,一对一对的;刚出土还没来得及张开的嫩叶就像一个个千纸鹤,展翅欲飞,嫩绿可爱。到了黄昏,叶子会像含羞草一样缩卷在一块,似乎睡着了;清晨的时候,又像刚睡醒的娃娃,伸胳膊蹬腿的舒展开绿绿的叶子。现在知道绿叶对人的眼睛有好处,只是没时间也没机会再看到那大片大片的绿叶了。在农村,劳动力趁农闲进城打工,只在收种时回家,已不种这收获费时的花生,改种小麦,玉米或大豆了。
五月间,花生的茎上开出金黄色的小花,普普通通,毫不起眼。既不能与桃花在春风中争艳,也不如硕大的牡丹招人喜爱,却如“虽小能成实”的枣花一样在繁叶遮蔽的枝桠间默默开落。花开花落的期间里,从根茎部长出细长的尖头须条,渐渐扎入泥土里。谁料到,就是这柔弱的小须条,慢慢地扎入泥上中就结出花生果来。古人有诗云:“浓翠满秋塍。叶底轻黄袅袅萦。浥露迎风花暗落。难寻。谁道花零果便成。” 昨日黄花已落,悄无消息,毫无伤感,“零落成泥碾作土,只有香如故”,化作春泥滋养着花果。“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不正是落花生的写照吗?
七八月间,花生的叶子由碧绿转向深绿,叶的边缘处开始泛黄。孩子们知道地下的花生果已成熟可吃了,就趁着在田地边割草,挑出叶子枯黄的花生棵拔下,那成熟的花生果也就从泥中带了出来,就像从地里钻出的一个个白花花的小娃娃。性急的孩子顾不得手上的泥和草,剥开花生壳,把花生米倒入嘴巴,三嚼两咽就吞下了肚,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不觉其味。稍文静讲究点的孩子,把花生果从棵上摘下来,放在田边水沟里洗洗,然后再剥开壳,两指捏起花生粒送入口中,慢嚼细咽,慢慢儿品味,脆里带甜,让人禁不住想多吃几粒。有时生吃腻了,就几个人在一块商量,分好工,有拔摘花生的,有捡草拾柴的,有打灶烧火的,等花生在泥灰里因火烧加热炕熟了,发出阵阵清香味的时候,性急的孩子等不得火停,急忙忙地扒出几个吃试试。用手拿起想剥去壳,却顺手扔掉而直甩手喊烫,惹得大家哈哈笑;有的剥开花生壳,把花生粒丢进嘴里,还没咽下就连着舌头吐了出来了;有的却同吞得太快无法吐出来,烫得眼泪沿着眼眶转,看上去挺可怜的,可几个顽皮的伴儿却还在七嘴八舌地引他笑。稍稍取笑之后,灶土渐渐凉了些,谁也顾不得安慰被烫的,只有动作,没有声响,扒果的扒,剥壳的剥,往嘴里塞的塞,往肚里咽的咽,都感到味道鲜,吃完了也没够,直嚷嚷还要再烧。就是有农人从旁边经过,也只会看笑话,不加阻止。因为当时是大面积地种植,在花生成熟时就是路过的人饿了或渴了拔几棵吃也不算什么。就是主人看见了,也不会说什么,只是让你别客气地吃。要是收获的时候遇到路过的你,更会主动地邀请你吃,会管你吃个够。有些头脑灵活的农人会提前收获些嫩样的花生带到县城去卖,有的直接卖生的,有的用水煮熟带去卖,还有的用盐或香料煮熟,味道更香浓。
中秋之后,收获花生的季节真正来到了。先是农人们通常用手拔开花生棵,带有泥巴的花生果也就出来了,在地上轻轻地磕掉泥巴,就露出白花花的一团花生果。要是不幸摊上了阴雨天气,处处是烂泥,就是用水把花生果洗净也无法晾干,成堆的就会起热,发霉坏掉;在地里的就会出芽,一年的收成就算完完了。为了抢时间收获,农人们中午不回家吃饭,往往是用半干不湿的花生米就着孩子送来的饼子,一顿饭就凑合过去了。你还别说,那还真是一种特殊的风味,油而不腻,柔而不黏,有金圣叹所说的“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的味道”的那种感觉。后来为了减少损失,农人们就用牛耕,把耕下的在一块的棵和果实在地上凉干,白天用车连棵带果实一块运到场上,晚上全家人一起把果实从棵上摘下来,等晒干晒透,再收藏起来。几度梦回故乡,秋意正浓,依稀步行于满眼乍青的麦苗地,寻觅着被犁翻到地面来的落花生……
家乡的落花生,花落果生,生果于泥土中。它既不像青梅红杏,在绿叶的掩映下,忽隐忽现,令人望而生津;也不像无花果,不见花开花落,就果实累累结满枝丫;更不像经霜的柿子,挂在枝头,红若灯笼,惹人眼球。家乡的落花生,正如种植它们的农民一样朴质,一样默默无语,一样无私奉献……
作者:汤持耸